“智慧人社”升级服务更暖心——聚焦行风建设三年行动系列报道之四
管行业必须管行风。系统行风好不好,关系到“放管服”改革的真正落地,关系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。2018年以来,人社部党组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在全系统雷霆展开行风建设三年行动,刀刃向内、自我革命,治痛点、疏堵点,正行风、树新风,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。企业群众办事材料越来越少,跑腿越来越少,速度越来越快,体验越来越好,获得感幸福感节节升高。
在苏州昆山市打拼8年,江苏宿迁人桑修巧今年决定返乡发展。一咨询,得知江苏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上线后,自己的社保关系自动同步转回宿迁,他喜出望外:“这下在省内流动就业更方便了,人社部门做了件大好事!”
“以前数据分散在各市的‘盘子’里,现在都在一个‘锅’里,数据完全跟着人走。”提到今年上线的一体化信息平台,江苏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肖伟杰表示。由于纵向打通了各层级人社部门、横向整合了系统内外,平台把江苏省全部人社业务“收入囊中”,可全天候办理。
这是人社服务办事体验不断攀升的鲜活缩影。2018年行风建设三年专项行动开展以来,打包办、提速办、简便办、就近办、免申即办等人社服务推陈出新,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贯穿全程,为提升人社服务水平提供了强有力支撑。
人社服务项目涉及千家万户,多达百余项。车同轨、书同文,标准化是推进人社服务规范运行的根本途径。
如今,走进各地人社服务大厅,设施整齐划一、标语导引清晰,办事流程规范明了,“综合柜员制”“一窗通办”普遍实行,面貌一新。近年来,人社部梳理行业标准。清单化、规范化运行,推动人社服务均等化、普惠化,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0年委托第三方开展的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,就业、社保服务满意度位居前列。
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。去年以来,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在人社系统开展。越来越多的人社服务被搬到网上办理,全国性平台加快建设,跨层级“一网通办”大力推广,“一机在手,网办无忧”成为人社服务的写照。
连通信息平台,跨地区办事不用跑了。“之前听别人说跨省社保转移需要两地来回奔波,我还挺担心。没想到现在只需要在网上动动手指!”杨先生的社保关系从福建厦门市跨省转移到浙江宁波市鄞州区,通过“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”申请,10个工作日便完成转移。这是由于鄞州区社保业务经办系统与国家平台成功对接,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无需再跑。
据了解,人社部通过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、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、掌上12333、电子社保卡等全国性服务平台,提供了48项“一网通办”应用,失业登记、社保查询、待遇申领、职业资格等服务实现“跨省通办”,已累计向社会公众提供业务访问达百亿人次。
打破数据孤岛,政策待遇主动找上门了。“账上突然多了一笔钱,说是失业保险费返还,太给力了!”北京兴林林副产品经销处财务负责人江乔惊喜地说。今年,北京失业保险费稳岗返还首次实行“免申即享”,共享市场监管、经信等部门数据,通过数据比对确定享受政策的用人单位名单,公示后自动拨付资金。过去中小微企业申领意愿低,“免申即享”后,受益率由2020年的13.7%提高到72.5%。从过去带着u盘去窗口报材料,到如今“免申即享”,巨大的变化,让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孙建感到:“人社部门数据挺齐全!”
据了解,人社部与10多个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,通过内部业务协同平台、专项系统与各地人社部门对接,截至2021年10月底,提供了56项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查询和比对核验服务,各地共累计调用30亿次。能通过数据共享解决的,就不让老百姓跑腿。养老保险待遇生存认证、告知承诺制试点、纸质材料免提交和业务表单免填写的“双免”改革、从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、疫情期间社保费减免等背后,都有数据共享的功劳。
伴随数字赋能,一张社保卡,能办很多事。找工作、办社保、人事考试报名、劳动争议调解……各地人社系统推行“全业务用卡”;就医购药、乘公交、进博物馆、逛公园……长三角、成渝、海南等地积极推进居民服务“一卡通”应用。截至10月底,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已达到13.49亿人,4.34亿人领用了电子社保卡,能随时随地获取服务。
现如今,“数据多跑腿、群众少跑路”成常态。插上智慧翅膀,人社部门正在服务群众的路上,飞速奔跑。(魏杰)